“开学第一课”精彩纷呈亮点多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 2025-04-16 | 次浏览
和奥运冠军一起颠球、运球、击球……在“开学第一节思政课”上,马龙和史家胡同小学的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并和大家一起玩起了课间的乒乓球游戏。“哇,哪吒!”刚刚走进校园,双榆树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就发现校园里的“新朋友”:一个哪吒主题的拍照背景板,学生们纷纷上前合影,并聊起了观影感受。“我喜欢苔藓,它生命力强,它在砖缝里也能努力地活着。”“我愿意当一棵大树,因为它站得高、看得远。”在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的报告厅内,面对科学副校长史军的提问,孩子们纷纷抢答道,场内一片欢声笑语。
2月17日是北京市中小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的日子。新京报记者在多所学校的开学典礼现场,感受“花式”开学。新京报记者冯琪杨菲菲刘洋徐彦琳
史家胡同小学的开学典礼座无虚席,新学期在一片热烈欢呼声和乒乒乓乓的声音中拉开了帷幕。“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并喜欢上乒乓球的呢?又是如何坚持到现在的?中途有没有想过放弃?”史家胡同小学的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向马龙提问。
马龙讲到,自己从五岁开始学习乒乓球。在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也遇到过多次挑战和瓶颈。“我在11岁的时候去到了辽宁队,需要离开家过集体生活,我觉得就算是一个挑战。作为运动员,在面对比赛输赢的时候,也会遇到很多心理上的挑战。无论是赢得比赛时怎么控制情绪,还是输掉比赛时,尤其是输掉一些大赛的时候怎么面对沮丧调节情绪,都是需要去学习的。”马龙分享道,“我觉得能够一路走过来,首先还是因为自己非常热爱这个项目,同时也有突破自己、挑战自己的勇气。”
从上个学期起,北京市中小学课间改为15分钟。同学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间游戏和体育运动。乒乓球也深受同学们的热爱。同学们根据乒乓球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史家胡同小学的同学们邀请马龙一起参加他们的乒乓球小游戏。
游戏过后,马龙还向史家胡同小学同学们送上了新学期寄语。“希望同学们新学期在加强学业的同时,也能够找到课间和体育课运动的乐趣。体育不光能够强身健体,同时也能丰富大家的课间时光,提升同学之间的友谊。锻炼身体和学习知识同样重要,也祝愿大家新的一年学业有成。”
史家胡同小学还聘请马龙成为学校的“成长导师”,作为同学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史家胡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娟为马龙颁发聘书。
春季新学期开学首日,通州区多所中小学迎来了新聘任的科学副校长,“网红”科普博主中国科学院植物博士史军便是其中之一。“科学是如何有趣的?”讲座伊始,史军一句话激发了台下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的学生议论。“经常有人拍一片叶子发给我,问我这是什么植物,这就像你拍一张小腿问我‘这人是谁’一样,认人要看脸,认识植物要看什么?当然是花了。”史军一句话引来哄堂大笑,他借此引入花这一话题。
植物学是学什么的?植物学家的工作场景什么样?在山里进行野外考察时有了哪些发现?植物也能欺负昆虫?从这些小问题出发,史军将科学知识娓娓道来。他利用顽强的小虫子不断寻找花蜜的故事,告诉同学们,生存的要点就是强健的体魄,孩子们把身体锻炼好尤为重要。同时,他表示,通过研究植物可以重新认识自己,生命本无高级和低级之分,适应才是关键,不论做苔藓还是参天大树,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找到自己的幸福,“小小的植物也有自己的闪光点,这是自然界带给我们的终极智慧”。
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玉慧表示,该校在科学教育中于校内外打造了三类科学探究实践场所,同时开发了三创(创生课堂普适课程群、创意主题专适课程群、创想实践自适课程群)课程体系,构建师生科学学习分层课程群,此次科学副校长的聘任机制,使学校科学教育实现了专家引领,教师培养,特色课程开发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质量提升。“课程内容设计将充分发挥科学副校长的专业科研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家般的研究过程,培养科学精神。”
“早上好,欢迎返校!”2月17日7点半,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门口逐渐热闹起来,校长关红带领老师们一起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们“回家”。学校还为学生们准备了哪吒主题的拍照背景板,一年级学生李丹宁告诉记者,自己寒假跟家人一起去观看了这部电影,“我很喜欢哪吒,看到学校里也有‘哪吒’,很开心。”除了“哪吒”,学生们还有几位“新朋友”:操场上的智慧体育设备。
关红告诉记者,新学期,学生们可以在各种智慧体育设备的陪伴下进行运动,“智慧摄像头会通过镜头捕捉以及后台数据收集,对学生们在校园里的跑步、跳绳、跳远以及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活动进行实时记录。”
记者了解到,双榆树第一小学的开学典礼也充满了科技感。当天,该校AI科技社团的学生现场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AI科技手段让门神说话,并通过讲解让小伙伴们更了解门神、感受非遗魅力。还有学生身穿汉服,在以AI生成的古风场景下翩翩起舞。
开学首日,北京市丰台区11所中小学校同步启动“双百计划”,首批启动校包括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北京钱学森中学等科技创新特色校,1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开启航空航天“科学家进校园”育人新生态。
“人类能否像鸟一样自由飞翔?”“哪吒是怎么踩着风火轮上天的?”“《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是如何肋下生翼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教授陈志英从人类的飞行梦想及神话传说引入,为丰台区第五小学的学生们带来“开学第一课”《脚踏风火轮去飞翔》主题的讲座。
“尽管人类没有翅膀,但我们拥有无限的创造力。通过理解和应用鸟类飞行的原理,我们创造了多种类型的飞机,在规模、飞行高度、速度、航程和复杂性方面超过了鸟类。”在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潘翀带来《从师法自然到超越自然:科技如何创造飞行》主题讲座,向学生们阐述科技与飞行的关系。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讲席教授邓玉林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的《去浩瀚太空、解生命之谜》讲座中,为学生们揭示了太空与生命的奥秘,带同学们领略了人类成功飞向太空的艰辛探索历程。他深入航天医学领域,聚焦“空间环境对人有什么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讲解,随后又延伸到“空间环境与生物安全”以及“空间科学载荷”等前沿内容,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航天科技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从纸飞机开始认识飞机》《致敬航天精神逐梦星辰大海》《飞船返回记》……多个航空航天主题的科普讲座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学校、北京钱学森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北京十一学校中堂实验学校、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北京市丰台区第七小学同步开讲。
据悉,202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发起“双百计划”,将邀请百位航空航天科学家走进中小学校作科普报告,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兴趣。据悉,倡议发出后,丰台区教委遴选了50所中小学校参与“双百计划”活动。丰台区教委创新人才发展中心主任孙震介绍,专家们不仅带来科普报告,还为各个学校的学生们现场捐赠了“星辰启航”航空航天科技课程资源包。
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2月17日是北京全市中小学开学首日,适逢周一常态高峰日。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安全,交管部门已对459所学校实施单行等交通管理措施,引导送学车辆远端停放。
7时45分,记者看到,崇文小学迎来送学高峰时段,校门前的人员车辆迅速增长,属地交警、学校老师都值守在各自岗位上,护送学生安全进校。此时,在学校门前的东花市南里道路两端,交管部门同步启动了临时交通管制措施,改为自西向东单行,引导送学车辆远端停放,学生下车后,沿着通学路安全步行到校。在送学高峰期过后,相关交通管理措施将立即取消,尽快恢复社会正常交通。
据交管部门介绍,为维护学校周边交通秩序,交管部门启动高等级上勤方案,最大限度投入警力,铁骑交警全员上路,全市交警于6时30分全员到位,综合施策保障学校周边交通环境良好,确保全市交通运行安全有序。重点加强环路、主干道及学校周边车流集中路段的巡逻管控和交通维护疏导。围绕学生数量多、邻近交通干线、交通情况复杂的学校周边区域,专门部署护学岗位400余处,重点加强高峰时段校园周边道路的指挥疏导,做到“高峰不过、警力不撤”。
开学前,交管部门充分利用“寒假”窗口期,对北京全市3532所学校、4821处校址进行全量排查,对学校自身规模特点和周边路网条件进行逐一摸排和调研,“一校一策”制定完善个性化交通治理方案,并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力量,逐个学校推进落实优化治理。目前,已对459所学校实施了单行、限时禁行等交通管理措施,最大限度提升交通安全品质。
北京市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学校周边交通设施设置要求,推动产权单位进一步增补完善交通设施,确保学校周边警告标志、机动车限速、过街设施等基础管理设施按照标准规范“应设尽设”;根据道路条件,对护学通道、减速设施等提升类设施做到“能设尽设”。寒假期间,共对100余所学校周边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进行完善,确保校园周边交通设施齐全有效。
围绕校园门前及周边主要大街、重点路口和点段,交管部门将持续开展常态化执法,严查机动车乱停乱放、闯禁行、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突出对涉牌等严重违法的整治;同时,针对学校门前及周边非机动车、行人闯灯越线等扰序违法行为,交管部门也将加大拦截处罚力度,切实改善校园周边道路交通秩序。
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学校每年要组织全员参加冬季长跑或春季接力跑活动,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逐步增加学生单杠悬垂支撑和斜身引体项目……2月17日,开学首日,北京市教委、市体育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体育八条”)正式公布,将通过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学生“班级赛”、精准提升学生体质等八条举措,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构建以运动、卫生、心理、营养为一体的“大健康”教育格局,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体育八条”明确,北京市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
在体育课的实施过程中,还要强化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随意性。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
除了进一步强调学校体育课时要求外,“体育八条”在体育课的内容上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小学、初中要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要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
“体育八条”还要求学校进行课内、课间、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需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踢毽、跳皮筋等不少于10个项目的轮换活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
此外,北京市还将引导各中小学组织师生开展全员跑步活动,并针对不同场地条件、不同年级、不同季节,制定不同的跑步距离。明确学校每年要组织全员参加冬季长跑或春季接力跑活动。
近年来,北京市引导学校广泛开展体育班级赛行动,建立了市、区、校、班四级校园体育联赛机制。此次“体育八条”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北京中小学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赛”。
“体育八条”指出学校每学期要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联赛,小学每班不少于5场,初中不少于4场,高中不少于3场,比赛项目可由学校因地制宜设计安排。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特色学校则组织学生开展相应“三大球”班级联赛,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场。
据悉,2024年下半年北京市教委已印发“班级赛”管理办法,每所学校均提供了专项经费支持。春季新学期,北京各中小学将按照市教委统一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组织学生开展班级赛,真正做到“班班有比赛、人人都参与”。
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体育八条”指出,北京将整合学生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和体检数据进行分析、比对,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建立学生线上“健康师”辅助机制,帮助家长动态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引导家校合作,科学指导学生有效开展体育锻炼。
针对体质较为薄弱的学校,即各区体测优良率排名后1/3的学校,区教委将组织专家进行集中会诊,精准制定改进方案,实现整体提升;对体测优良以下的学生,学校将精准区分学生类型,科学设计锻炼方案,实行“一生一策”师生包干提升;针对体质健康测试中的薄弱项目,例如引体向上,市教委将实行弱项强健行动,强化学生上肢力量提升。
北京市教委负责人介绍,北京将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逐步增加学生单杠悬垂支撑和斜身引体项目,科学支持学生上肢力量提升,同时缓解学生脊柱侧弯和圆肩驼背等问题。这些措施将在新学期全面实施,个别学校没有配齐高低单杠的,要求在2025年底之前配齐。
同时,“体育八条”还提出,要定期安排体校教练员和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每周指导学生开展至少1次专项训练,并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门辅导,每年举办至少一期“三大球”、田径、游泳等项目体育教师运动训练培训班。各区要每年组织不少于10场“冠军进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