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指数多少最标准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 2024-10-12 | 次浏览
体质指数通常在18.5-24kg/m^2较标准,但是也应注意,有些体重指数过低的患者通常会提示体质不良,尤其是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较少。但是体质指数过大并不代表一定是肥胖状态,应客观观察患者肌肉与脂肪的比例,具体情况如下:
1、患者体质指数24kg/m^2,达到超重状态,甚至28kg/m^2,达到肥胖标准。这类人群肌肉含量较多、脂肪含量较少,通常见于运动员,尤其是从事健美的运动员。由于肌肉含量较多,所以体重指数较偏大,对于运动员比较合适;
2、对于老年人,建议体质指数适当放宽。老年人的体质指数控制为25kg/m^2左右比较标准,可能对老年人的寿命,以及其他的慢性病控制情况更加有利。
因此体质指数存在大概的判断标准,但是应因人而异。有时需要将体质指数结合患者的脂肪比例,去进一步判断,通常体质指数为18.5-24kg/m^2是正常范围。
体质指数是评判肥胖的很好的指标,它的正常范围是在18.5-23.9之间。在24-28之间是体重超重,大于28是肥胖。体质指数也不是越低越好,低于18.5以后也是不提倡的,有存在营养不良的状况。体质指数也不是适用所有的人,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或者健身运动员,体质指数是不适用于评判他的肥胖程度。尤其是像运动员或者健身运动员,他们的肌肉发达所以体质指数有可能会超标,但并不是肥胖。所以对于这些人,可能要结合其他的体脂成分或者体脂率,来具体评判肥胖程度会更好,或者皮褶厚度,以及腰围、腰臀比等等。
体质指数是衡量肥胖的一个重要指标,体质指数的计算公式是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 。正常人的体质指数在18.5-23.9之间。如果体质指数小于18.5,通常情况下可以判断为营养不良。如果体质指数大于24,小于28,通常情况下为超重。如果体质指数大于28,可以判断为肥胖。体质指数在营养学以及运动学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果一个人经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体质指数通常可以得到改善。如果体质指数大于28,可以判断为肥胖,这时候就要严格控制饮食,并且适当增加运动,不管是有氧运动还是抗阻运动。
体质指数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的指标,它的计算方法是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例如身高1.6m,体重50kg,她的体质指数=50÷1.6²=19.5。中国成人居民的BMI衡量标准是≤18.4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肥胖对人体是有极大危害的,它可以增加心肺等脏器的负担,也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多种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注意生活方式,争取将体质指数维持在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重指数在18.5-23.9,体重指数也叫体脂指数,是用来衡量体重和身高比例的工具,为体重(kg)\/身高(m)^2。如果体重指数在24-27.9考虑超重,如果体重指数大于等于28以上考虑肥胖,体重指数如果小于18.5考虑体重指数过轻。体重指数是评估体重和身高比例的工具,不能反映身体脂肪的含量,而脂肪含量过高才是危害健康的因素。体重指数不能反映体脂在身体的分布,需要结合腰围来评估是否有内脏性的肥胖。如果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考虑腹型肥胖,死亡率最低的体脂指数是在20-22之间的人。
血糖标准分以下几种情况:1、正常人的标准是空腹静脉血糖在3.9-5.6mmol/L之间;2、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静脉血糖大于或等于7.0mmol/L,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或者随机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达到其中一条即可;3、血糖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为糖尿病前期;正常人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是小于7.8mmol/L;4、糖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应该达到的标准是: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小于10.0mmol/L;5、普通人血糖低于2.8mmol/L、糖尿病人血糖低于3.9mmol/L是低血糖症。
临床上如果是10岁的儿童,BMI指数均值为17.0,超过19.3可判断为超重,如果超过22.2为肥胖。因此可以通过体重指数,来判断小孩的营养状况,还有生长发育的指标,所以通过儿童BMI指数也给生活中的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指导和建议。儿童BMI指数也叫体重指数,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的衡量人体肥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指标,在临床上应用的比较广泛。通过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单位米的平方,得到的比值就是体重指数。判断小儿是否超重或者肥胖时,因为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标准,比如以三岁为例,体重指数正常均值在15.7,如果超过16.8为超重,当超过18.1的时候为肥胖。
新生儿黄疸指出的正常值一般血清胆红素大约225mol/L,再就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一定要相互鉴别。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生在7-14天内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都是正常的,血清胆红素也在正常值范围之内,生理性黄疸临床没有任何症状,需要时间慢慢就能恢复,所以生理性黄疸不用担心。病理性黄疸一定要注意,在出生24小时之内出现黄疸,皮肤、巩膜会加重,血清胆红素也超过正常值。所以,出现病理性黄疸时,一定要去医院做相关检查,查找黄疸的原因,一般可以用光照疗法、化学疗法、保肝治疗、中药治疗等等。
羊水指数是一种主要用于评价妊娠中、晚期宫腔内羊水多少的指标。妊娠中、晚期后羊水指数的正常值在一个大概范围以内,不会有大变化,在临近足月时羊水会有所减少,怀孕38周时羊水指数正常值在8-18cm之间。羊水有保护胎儿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参加胎儿的新陈代谢,可以保护母体,减少由于胎动而引起的不适感。羊水指数过低或者羊水指数过高都是不正常的,可能是特发性的羊水量异常,也有可能伴随胎儿发育异常,当羊水指数超过正常范围时,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儿童BMI指数又称为体块指数,是用来评价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指标,一般定于大于等于25为超重,大于等于30为肥胖。如果宝宝介于此数值边缘或以上时,要积极进行干预。因为在儿童期肥胖,容易造成成年后肥胖和三高症,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要进行饮食调整,少吃热量较高的食物,多食体积较大、热量较小的蔬菜,同时要多进行体格锻炼和有益的体育运动。
在孕晚期的时候,羊水指数的正常值是8cm-18cm。羊水是指怀孕时子宫羊膜腔内的液体,在整个怀孕过程当中,是维持胎儿生命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在胎儿的不同发育阶段,羊水的来源也各不相同。在妊娠的前3个月期间,羊水主要来自于胚胎的血浆成分,之后随着胚胎的器官开始发育成熟,胎儿的尿液、呼吸系统、胃肠道、脐带、胎盘表面等等,也都成为羊水的来源。羊水指数是指在做B超的时候,以孕妇的脐部为中心,分为上、下、左、右四个区域,将四个区域的羊水深度相加,得到羊水指数。
在妊娠期间,如果羊水量超过2000ml,就称为羊水过多,小于300ml称为羊水过少。羊水量多少的标准是以羊水指数法进行测量,羊水指数法以孕妇的脐部为中点,将腹部划分为4个,4个象限的羊水垂直数值相加称为羊水指数。如果羊水指数≥25cm,诊断为羊水过多,羊水指数25-35cm为轻度的羊水过多,大于45cm为重度的羊水过多,而羊水指数≤5cm诊断为羊水过少。或者以单个的羊水池最大垂直深度作为诊断,如果≥8cm,称为羊水过多,如果≤2cm,诊断为羊水过少。
羊水指数是以肚脐为界,将肚子分成4个象限,用B超测量4个象限的羊水池的深度,所得的4个值相加就是羊水指数。羊水指数的正常范围是8-20cm,如果羊水量小于8cm,就叫羊水偏少,小于5cm就叫羊水过少,需要住院治疗。任何孕周羊水量大于20cm都称为羊水过多,这是它的诊断标准。一旦出现羊水量异常,要通过B超评估孩子是不是有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畸形。还要检测母亲的血糖,看是不是血糖高导致的羊水过多。还要检查脐血流和胎盘老化的程度,看是不是胎盘老化导致羊水变少。
在整个妊娠期,如果羊水量超过2000ml,就称为羊水过多。在妊娠晚期,如果总羊水量少于300ml,就称为羊水过少。孕期以超声下的羊水指数法进行羊水量的测量,羊水指数法是以孕妇的脐为中点,将孕妇腹部分为4个象限,4个象限的羊水池的深度相加,就称为羊水指数。如果羊水指数≥25cm,诊断为羊水过多,羊水指数25-35cm为轻度的羊水过多,36-45cm为中度的羊水过多,大于45cm为重度羊水过多,而羊水指数≤5cm称为羊水过少。也可以以羊水的最大暗区的垂直深度作为测量标准,如果≥8cm,就诊断为羊水过多,如果≤2cm,诊断为羊水过少。
羊水指数的标准,在B超下测量羊水有2个数值:第一个,是羊水指数,第二个,是羊水的最大深度。羊水指数的正常值是8-18cm,如果羊水指数<5cm,提示羊水过少,要高度关注宝宝的安全,注意有没有胎儿窘迫的出现。另外如果羊水指数>25cm,提示有羊水过多,羊水过多首先要排除胎儿是否有发育畸形的情况。另外需要关注孕妇的血糖情况,因为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增加羊水。由于孕妇高血糖造成宝宝高血糖,导致宝宝排尿增多,出现羊水增多的情况。所以如果出现羊水多,需要观察产妇的血糖情况。如果血糖和羊水都是正常,那么要进行长期的监测。比如需要额外的增加胎心监护,还需要监测B超别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