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尔卫院士之子再度以共一身份发Cell;复旦大学一博士生失联警方通报:已发现遗体学霸快报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 2025-03-19 | 次浏览
近日,《教育部关于同意设置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的函》公开。新设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为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突出理工和科技,着重开展制造业科技创新研究,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该校已有海内外院士 15 人。这里的海内外院士并不限于国内的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还包括获得了海外院士头衔的学者。
近日,美国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宣布,受特朗普政府削减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资金影响,学校损失了 8 亿美元联邦拨款,被迫裁员两千余人,其中包括位于全球 44 个国家的 1975 个岗位,以及 247 个位于美国的岗位。此外,还有额外约 100 名员工将被迫进入无薪休假状态。
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发言人表示,此次裁员是「该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涉及公共卫生非营利组织 Jhpiego、公共卫生学院传播项目中心及医学院等。目前,该校正积极寻求其他资金来源以弥补缺口,包括捐赠者、基金会甚至是其他国家的政府资助。但研究人员仍然担忧,其他来源的资金可能难以填补联邦拨款缺口。
3 月 15 日,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官方微博发布通报:3 月 14 日,警方接到报警称上海某校学生宛某(男,28 岁)失联。警方即开展调查,发现宛某于当日凌晨独自离校后步行至某河道附近。
3 月 15 日 15 时许,警方在上址河道中发现宛某遗体。经勘验,宛某符合溺水死亡特征,排除刑事案件。目前,相关善后工作正在开展中。
值得关注的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之一宋世键,是宋尔卫院士之子,目前为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乳腺外科的硕士研究生。
近日,发表于 Nature Human Behaviour 的一项研究发现,博士生所在实验室规模会影响其未来学术成功的几率:相比于小课题组中的同龄人,大课题组中的博士后、研究生及其他初级科学家更有可能退出学术界;但若其留在学术界,则可能取得更高的学术成就。
基于 Academic Family Tree 网站和在线研究目录 OpenAlex,研究人员分析了涵盖约 150 万名科学家和 180 万份导师关系的数据集,涉及化学、物理和神经科学领域。
研究结果显示,1980 年代到 1995 年间,大课题组培养的研究人员在十年后仍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比小课题组同行低 38%~48%。然而,大课题组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平均引用次数更高,并且更可能成为「最常被引用的科学家」。进一步分析发现,大课题组中成功留在科研界的科学家发表了更多的第一作者论文,这表明他们得到了导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据云南网消息,云南全省 92 所高校将从今年毕业季开始推行「大学生体质健康优良证书」制度,只要每年体质健康测试在 80 分以上毕业时就能获得一本「身体倍儿棒」证书。
云南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实施好高等学校党委书记颁发大学生体质健康优良证书制度的通知》提到,云南将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根据本科生连续 4 年、专科生连续 3 年体测成绩及体育竞赛成绩、参军入伍等综合因素,确定优秀、良好等级,获得优秀等级(90 分及以上)的,由学校党委书记在毕业典礼或体育文化节等参与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统一颁发 「 身体倍儿棒 」 证书;获得良好(80.0-89.9 分)等级的,由各院(系)组织颁发证书。
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 AI 生成的论文能否通过严格的同行评审仍是一个未知数。Sakana AI 的研究人员开发了名为 The AI Scientist-v2 的 AI 系统,旨在生成完全由 AI 撰写的科学论文。
研究团队与 ICLR 2025 研讨会合作,提交了三篇完全由 AI 生成的论文进行同行评审。其中一篇论文通过了评审,获得了平均 6.33 的评分,高于研讨会的平均接受阈值。尽管论文最终被撤回,但这一实验表明 AI 生成的论文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达到人类科学家的水平。
研究团队还进行了内部评审,发现 AI 生成的论文虽然存在一些错误,但包含了许多有趣且原创的想法。这一研究为 AI 在科研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可能有助于推动 AI 生成科学论文的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成教授、刘连新教授与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 Joe Yeong 教授在Nature发表共同通讯作者论文,Spatial Immune Scoring System Predict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Recurrence,成功构建了基于空间免疫特征的肝细胞癌复发风险预测平台,首次在临床层面实现了免疫微环境空间架构的定量化评估,为肝癌术后复发风险分层提供了全新的免疫学评估维度。
据 CNN 报道,一名澳大利亚男子在等待心脏移植期间成功使用人工钛心脏存活了 100 天,创下了这一技术应用的最长存活纪录。该患者因严重心力衰竭,于 2024 年 11 月在悉尼圣文森特医院接受了这一创新设备的植入手术。今年 2 月,他成为全球首位携带该设备出院的患者,并最终在本月初等到了合适的心脏供体, 患者目前恢复良好。
这一突破性进展表明,人工心脏有望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一种长期治疗方案。不过,该设备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获得广泛使用的批准。
此项技术已经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早期可行性研究中进行了测试,目前已有 5 名患者植入了该设备。研究团队希望通过扩展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该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日,吉利德科学公司在 The Lancet 发布了该药物首个一年给药方案的一期临床试验数据。该项临床试验评估了两种肌肉注射单剂量 5000 mg lenacapavir 的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耐受性。试验中,40 名 HIV 感染风险较低的健康成年人分别接受了每年一次的两种 lenacapavir 制剂的肌肉注射。结果显示,lenacapavir 在至少 56 周内,在血浆的有效浓度都保持超过 95%。该试验数据说明「每年一次」给药即可有效预防 HIV 感染。
美国吉利德科学公司开发的 lenacapavir 是全球首个具有长半衰期的 HIV 衣壳抑制剂,被用于艾滋病暴露前预防(PrEP)。在先前的临床试验中,一年两次的 lenacapavir 注射能够带来 100% 的预防效果。该药物曾在 2024 年被 Science 评为年度科学突破。